在中国茶叶版图上,北纬35°的日照曾是一片空白。近60年前,当第一株南方茶苗跨越千里扎根这片土地时,无人能预见,这座北方小城将孕育出年产值42亿元的茶产业传奇。如今,日照绿茶品牌价值达62.07亿元,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50强,书写着"南茶北引"最成功的逆袭故事。而在这背后,日照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丁仕波和他的团队,用28年的坚守与创新,为这片绿叶注入了科技的灵魂。
从“种不活”到“种得好”
"上帝关上一扇门,却打开了品质之窗。"丁仕波指着试验田里的霜冻茶叶说。作为我国最北端的规模化茶区,每年超过100天的霜冻期曾让茶农夜不能寐。“严寒既是挑战,也是馈赠。”正是这种极端气候,淬炼出日照绿茶独特的"抗寒基因"。
初步研究数据显示,日照绿茶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比原产地高出31.6%,水浸出物高出4%。茶树在零下10℃的严寒中,启动抗寒机制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,赋予了茶叶更浓郁的栗香和更持久的回甘。
南茶北引的技术突围,1956年“南茶北引”工程启动时,茶树能否在北方存活仍是未知数。科研人员通过品种筛选、越冬保护等技术攻关,让茶树在北纬35度扎根。如今,高杆乔木遮荫、精准浇灌越冬水等技术,已让茶树自然越冬成为现实,每亩节约成本1400元。
绿色防控:从“药罐子”到生态屏障
针对北方茶园三大害虫——绿盲蝽、小绿叶蝉、黑刺粉虱,丁仕波团队联合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陈宗懋院士团队首创"秋控技术",在害虫秋季回迁茶园产卵时集中灭杀,实现防控效果91.3%,次年春茶实现“零农药残留”。该技术被纳入省级主推技术,每年节省用药成本130元/亩,并衍生出“茶园间作芳香植物+天敌友好型设备”的生态防控体系,打造全国领先的绿色茶园模式。
丁仕波引用了陈宗懋院士的一句话,茶产业有两个翅膀,一个是科技,一个是文化,产业能不能腾飞科技支撑不可或缺。
从“散兵游勇”到集群作战
尽管日照茶园规模已达30万亩,超70%的茶园分散在农户手中,标准化程度低成为发展瓶颈。丁仕波直言:“分散生产就像‘小舢板’,难以抵御市场风浪,导致有‘海参’的价值,却卖成了‘地瓜’的价格”。
面对74.2%茶园分散于茶农手中的产业现状,日照市启动“母品牌防伪溯源系统”,通过电子溯源秤+惠农码实现鲜叶生产、加工全链条闭环管理。2022年成立的“日照绿茶臻选联盟”整合12家龙头企业,通过“六统一”标准(统一技术、品牌、包装等)带动小农户。今年升级的“茶庄模式”更进一步,遴选12家茶庄作为标杆,以庄园化生产提升品质,打开高端市场。同时,打造“海曲雨青”“海曲露青”高端子品牌,并成立绿茶集团,推动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溢价。
今年,丁仕波团队还将对茶叶的衍生品做一系列的研究,现在日照茶叶的衍生品还是一个小短板,现在有了发展的苗头了,但是还不强。下一步要跟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的林智研究员,他的团队合作来开发我们的茶叶衍生品。
茶庄模式:东方茶业的“波尔多实验”
丁仕波曾多次提出要从根本上解决日照绿茶“内卷”问题,可以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模式,建立日照绿茶“茶庄园”。
今年3月31日,日照市新闻办召开“干字当头 实绩作答”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(第5场),介绍日照绿茶高质量发展新举措有关情况。会上透露,2025年,日照市将学习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模式,全新打造“日照绿茶茶庄”发展模式,培育科技含量高、生产规模大、竞争能力强、带动效应明显的龙头骨干企业,带动散户茶园整合,促进生产标准落地落实,争创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。
丁仕波:“我们遴选了12家茶庄作为标杆,以庄园化生产提升品质,打开高端市场。”庄园化发展需要配套一系列技术标准来支撑,近期,丁仕波邀请了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的林智研究员,郑新强教授,石元值研究员等七位专家来给日照的茶庄发展做标准的评审认定。
今年的4月1日《日照市日照绿茶保护管理条例》也正式开始实施,当记者问道其对日照绿茶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时,丁仕波是这样说的:条例通过明晰政府、行业协会及茶叶企业在日照绿茶产业发展中的责任分工,构建法治化保障体系,明确企业作为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主体地位,要求企业严格把控生产安全,细化茶叶种植中允许和禁止使用的农资清单,从源头规范生产标准;建立品牌保护机制,对违规使用违禁物资等破坏产业行为设定具体罚则,为日照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护。
在巨峰镇薄家口村,茶农李先生家的5亩茶园去年收入12万元。“以前种花生玉米,一年到头赚不了两万,改种茶后收入翻了六倍!”李先生的账本,折射出茶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带动效应。
从"种活一棵茶"到"泡好一杯茶",再到"激活一片产业",日照在不到60年的时间里完成三级跳。(来源:鲁网日照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