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的微风轻抚过五莲山。在五莲县北京路小学的校园里,合欢、木槿、连翘等百余种中草药迎风摇曳,学生们穿梭于“百草园”中,或观察植株生长,或采摘艾叶制作香囊……
近年来,日照市卫健委全力推进健康教育进校园,将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入学校教育体系,出台《日照市中医药振兴发展工程实施方案》等文件,创新中医文化宣教格局,2025年底全市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30%以上。全面加强中医药文化科普平台建设,建成1处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、6处省级示范单位,创建4处省级“中医药文化进校园”试点学校;探索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到教学实践中,在全市中小学五、七年级开设中医药文化校本课,将中医药预防近视、脊柱侧弯等纳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内容,并培训700余名科普师资;开展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中医药干预管理工作,累计筛查儿童青少年15万余人次,对符合条件的脊柱侧弯干预对象实现中医药干预管理率100%,多维度构建起系统的中医药文化教育推进机制。
基于此,五莲县北京路小学积极响应,依托当地丰富的中医药资源,积极探索,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健康教育品牌。2024年,该校作为山东省唯一代表,入选全国“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共建特色学校”,让中医药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。
校园里的“百草园”:
从土地到课堂的中医药启蒙
走进北京路小学,一片生机勃勃的“百草园”吸引了人们的脚步——这里种植了黄精、玉竹、百合等100余种药用植物。在学校的中医药文化长廊的墙上,记录着每一株植物的名称、药性、使用价值。该校以药用植物替代普通绿化植被,既美化了校园,又成为学生们的“活教材”。
“以前我只知道蒲公英是野草,现在才知道它能清热解毒!”四年级学生张祥瑞兴奋地说。在老师的指导下,学生们参与播种、浇水、除草、采摘全过程,并通过观察日记、手抄报记录植物生长,让中医药知识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摸的实践。
除了“百草园”,该校还打造了“百草堂”和“本草堂”两大特色空间。“百草堂”陈列着师生采集及县中医医院捐赠的400余种药材标本,还原了从采收、炮制到成药的完整流程;“本草堂”则成为养生实践基地,学生们在这里煮养生茶、缝制艾草香囊,体验艾灸、拔罐等传统疗法。
“中药卡”取代“烟卡”:
寓教于乐的创新探索
“看!我集齐了枸杞、菊花和黄芪卡!”五年级学生陆钰涵自豪地展示着手中的“中药卡”。这些卡片印有药材图片、功效及产地,成为校园里的新“社交货币”。
这一创意源自该校数学老师迟佳,她发现学生们热衷收集烟卡,便设计出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的“中药卡”,成功让不良“烟卡”退场。
该校还将中医药知识与节气、节日深度融合:腊八节制作腊八蒜、春分制作“春盘”了解食疗、端午节缝制艾草香囊、立夏煮消暑绿豆汤……“我们希望通过动手实践,让孩子们理解‘药食同源’的智慧。”副校长王爱杰介绍,学校食堂还将枸杞、薏米等纳入食谱,让养生理念融入日常生活。
“神农百草社团”:
从认知到传承的文化接力
每周三下午,“神农百草社团”的成员们都会聚集在“本草堂”,跟随迟佳老师学习五禽戏、辨识药材,甚至尝试简单的中医外治法。学校还与五莲县中医医院深度合作,定期邀请医生进校园开展近视防控、流感预防等讲座,并让学生体验耳穴压豆、推拿等适宜技术。
五莲县拥有优渥的地理优势,植被丰富、草木繁盛,是天然的中医药种植基地。近年来,五莲县教体局以北京路小学为试点,推动“中医药+劳动教育”融合。北京路小学也突出中医药文化育人赋能作用,研发学校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,开展社团活动,将中医药文化贯穿于日常教学工作之中。
“传承中医药文化要从娃娃抓起。”校长汤志荣表示,未来学校将拓展“百草园”研学功能,让更多孩子“识百草、知药性、传国粹”。
从“百草园”的郁郁葱葱,到“中药卡”的趣味互动,再到“神农社团”的实践探索,五莲县北京路小学以润物无声的方式,让中医药文化从古籍走入课堂,从传统迈向未来。这所山区小学的探索,不仅为日照市健康教育进校园提供了鲜活样本,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,在新时代少年的心中蓬勃生长。(来源:日照新闻网)
速豹新闻网·日照频道热线:0633-82331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