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日照频道>内容详情

松柏镇花馍“蒸”出乡村振兴好前景

2025-11-20 16:24:2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
打印

清晨的松柏镇潘家庄村,福禧花馍坊的蒸笼白雾升腾,枣红寿桃、鹅黄元宝等彩花馍在蒸气中愈发鲜亮。村党支部书记贺培英清点着发往韩国的礼盒,抚过龙凤纹样感慨:“谁能想到咱庄稼人的面疙瘩,如今能漂洋过海!”这背后,是花馍坊让妇女“农闲变增收”的蝶变,更是非遗与乡村振兴的共振。

“在馍坊捏花每月挣三千多,还能给孙子做饭。”58岁的郑大姐笑开了花。上有老下有小的牵挂,让潘家庄不少妇女难离乡,做花馍的手艺也渐被遗忘。贺培英提出建花馍坊时,曾遭“没场地、没销路”的质疑。她带队将闲置公路驿站改造成车间,自掏积蓄又奔走筹措,半个月凑齐18万元启动资金。如今馍坊里,老手艺人与返乡姑娘搭档,“她”力量激活了乡村活力。

“传承得跟上年轻人审美。”贺培英从孙子的“labubu”玩偶中获灵感,组织手艺人用天然果蔬汁调色,研发卡通花馍。为让造型逼真,单“labubu”的耳朵就试了十几次。这款花馍成“爆款”,中秋单日销售额超3000元,经年轻人社交平台传播,潘家庄花馍彻底火出圈。

为让产业走得远,松柏镇党委推出“非遗+文旅”模式。镇党委书记刘善超提出:“把花馍坊打造成研学基地,串联农家乐、采摘园形成旅游链。”如今馍坊开辟了体验区,周末挤满亲子游客。老手艺人手把手教学,孩子们捏着歪扭的花馍乐在其中。去年以来,馍坊承接研学20余场,带动周边旅游收入近10万元。

从普通面团到远销海外的非遗产品,从小小馍坊到乡村旅游产业链,潘家庄花馍早已超越食物本身。它是传递亲情的符号,承载乡愁的记忆,更成为松柏镇以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——老手艺接上时代地气,就能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绽放光彩。(来源:日照新闻网)

速豹新闻网·日照频道热线:0633-8233110

速豹新闻网·山东商报编辑:田延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