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轰隆——”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玉峰岭村的谷物烘干机房里机器轰鸣。支部书记张永路扒开出料口的玉米粒,看着色泽鲜亮的干粮笑着说:“这台烘干机一天能处理23吨湿粮,5天就干完了全村600多亩玉米的烘干活,比往年多增收近8万元。”这台让村民安心的烘干机,正是玉峰岭村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。
从曾经的“三无”穷山村到如今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,玉峰岭村党支部班子带着村民,以产业为基、生态为魂、人才为脉,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振兴答卷。

“以前种粮看天气,收粮靠晒场,遇上连阴雨,一年辛苦就折损大半。”玉峰岭村支部书记张永路指着烘干机房外的连片田地回忆,2020年之前,村里土地撂荒严重,年轻人外出打工,留守老人无力耕种。转机出现在2020年4月,村党支部领办成立全区第一家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,630亩耕地实现全域流转,村民入股率达100%。
作为合作社发展的推动者,张永路带头跑政策、筹资金,先后购置大型耕种收割机械13台套,无人机、玉米脱粒机等设备一应俱全。“现在种地全靠科技,无人机打药比人工效率高10倍,智能传感器能精准监测土壤湿度。”他介绍,合作社不仅实现了小麦、玉米规模化种植,亩产分别达800斤、1000斤以上,还拓展了多元产业:120亩茶园对接龙头企业发展有机绿茶,70亩桑园通过“公司+农户”模式实现蚕茧增产30%,20亩艾草试种成功后,又引种20亩碧根果,预计盛果期每亩年收入可达4-5万元。
产业融合让增收渠道更宽。投资5163万元的未来乡村综合体项目正在收尾,电商基地、高端民宿、湖畔运动中心等8大工程即将运营。“合作社每年给村民每人分红1000元,给村集体上交10万元,加上机械服务、土地租赁等收入,2025年村集体收入将突破100万元。”张永路算起增收账,眼里满是笑意。

“以前村里路难走、水不清,现在出门是硬化路,喝的是山泉水。”村民李大爷的话,道出了玉峰岭村的生态之变。这份改变,离不开张永路和班子成员的持续发力。上任以来,他们自筹资金解决村民吃水难问题,奋战五个冬天新建6处塘坝,铺设8000多米节水管道,实现全村土地浇灌全覆盖。
在环境整治上,玉峰岭村步步为营:2014年推进厕所革命,2016年实现户户通硬化路,2017年打造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。如今,村里建成污水处理项目,实施强电入地、太阳能路灯安装等工程,自来水经过专业检测达标,成为全区少数能自主供水的村庄。“我们花4800元做水质检测,就是要让村民喝上放心水。”张永路说。
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优势。依托“山、水、田、林”生态本底,村里规划“三区三中心”布局,挖掘幽尔崮红色文化和“项橐出生地”传统文化,打造研学基地和红色旅游接待中心。“雨天能烘干粮食,晴天能休闲旅游,看得见山、望得见水的日子,让村民幸福感满满。”张永路望着村口的绿树成荫感慨道。

“乡村振兴,关键在人。”这是张永路常说的话。玉峰岭村的发展,离不开以党支部为核心的人才队伍。村党支部书记张永路被评为“齐鲁乡村之星”,书记带头干在前,支部成员分工明确,党员干部冲锋在前——夏收时节,他们抱着农机手柄亲自操作,常常忙到中午晚上才顾上接电话。
本土人才的培育让发展更有后劲。村里设立就业驿站,开展技能培训,培养出一批农机手、无人机操作手、炒茶能手和养蚕专家。“农机手日薪300元起,公益性岗位每月补贴600元,多劳多得。”张永路介绍,村里既让年龄大的村民能打零工,又鼓励年轻人外出创业,实现劳动力充分利用。
年轻力量的加入让乡村更具活力。大学生党员主动参与村集体事务,帮忙整理材料、运营新媒体;非党员村民自发参与村里建设,抖音上“老板来巡山”的视频让玉峰岭村的“老黄牛”精神广为人知。“只要有干事的氛围,就能留住人、吸引人。”张永路说,村里通过党员积分管理、完善组织生活,增强了党组织的向心力,形成了干群同心干事业的良好局面。
从负债20多万到年收入突破100万元,从“三无”穷山村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,玉峰岭村的蜕变,是千万个中国乡村振兴的缩影。
夕阳西下,烘干机仍在轰鸣,金色的玉米粒欢快地流入粮仓。张永路检查完设备,又走向正在建设的民宿工地。这个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未来希望的小山村,正迈着坚实步伐,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奋力前行。(来源: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)
速豹新闻网·日照频道热线:0633-82331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