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日照频道>内容详情

日照非遗纪录电影《渔鼓戏》开机 在守护、创新、融合里找到非遗新生的密码

2025-09-23 10:50:37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
打印

近日,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渔鼓戏”的纪录电影《渔鼓戏》在日照正式开机。

该影片取材于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系列丛书民间故事传说,将以影像为桥,深度记录这一古老戏曲在当代的传承坚守与创新探索,全景展现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价值,让更多人看见非遗“活着”的生命力。

影片亮点

纪实与艺术交织,解锁非遗魅力

“过!”导演王梓艺的声音里是藏不住的满意,这声干脆的指令,让在场所有人都松了口气——这个磨了一下午的镜头,终于完美了。

近日,在莒县库山镇苑家沟的拍摄现场,纪录片《渔鼓戏》正紧张拍摄。摄像机暂歇的空当,王梓艺总会拉着监制秦一书,对着监视器里的画面低声交流几句,话语里满是对成片的期待。

为何要将这部纪录非遗的影片选址日照?秦一书先从渔鼓戏的脉络讲了起来。

这门艺术始于唐代,原是道士劝善的说唱形式,后来渐渐扎根民间土壤,到清末民初,在莒县迎来了最繁盛的时光,“小胡椒”李何君等艺人的精彩演绎,让它在当地名声大噪。渔鼓与简板是它的标配伴奏,一口乡土方言里藏着历史故事与市井百态,表演可繁可简,还能随时与观众互动,天生就带着亲近百姓的烟火气。

“可再好的宝贝,也怕被时光遗忘。”秦一书话锋一转,语气里添了几分沉重,“如今虽跻身国家级、市级非遗名录,却受现代娱乐冲击,那些口传心授的老技艺,越来越难吸引年轻人的目光,传承之路一度冷得让人揪心。”

也正因这份“揪心”,《渔鼓戏》在创作上特意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单一模式,走起了纪实与艺术融合的路子。镜头既会以客观真实的视角,追拍非遗传承人们在时代浪潮里守着“根脉”的模样——记录下他们遇过的坎、付过的力,还有那些藏在坚持里的感动;又会用充满感染力的戏剧化场景,将渔鼓戏的舞台魅力直接铺到观众眼前,让人沉浸式地接住它的灵动表演与婉转唱腔。

而影片的核心,牢牢锁在三大板块上。非遗传承人的“个人叙事”,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渔鼓戏传承的“人情温度”;传统与现代的“碰撞对话”,以渔鼓戏从濒临失传到焕发新生的转变为线索,探讨非遗在当代社会的生存现状与未来发展路径,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借鉴与思考;戏曲艺术的“魅力解码”,通过细腻的表演特写、专业的唱腔解析等镜头,深入挖掘渔鼓戏的独特艺术特色,让观众既能“看懂”渔鼓戏,更能“爱上”渔鼓戏。

创作团队

以影像为笔,书写非遗传承故事

“咱这片子的故事线也很有看头。”秦一书笑着补充,纪录片以渔鼓戏为核心线索,串起了女主角杏子的人生困境——一边是需要用心守护的家庭,一边是深埋心底的渔鼓戏热爱,两难之间的情感拉扯与内心取舍,成了故事最动人的底色。

提起导演王梓艺,熟悉她的人都知道,这位青年创作者最擅长扎根现实、触碰社会议题。从《00后的老年生活》到《豪华葬礼》,再到《错位的舞步》,她总能用新颖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,让作品引发大众的广泛讨论。这次执导《渔鼓戏》,王梓艺也会延续自己标志性的细腻叙事,镜头将一路追随着非遗传承人的日常:记录他们坚守老技艺时的咬牙坚持,面对困境时的不肯放弃,与年轻人交流时的温暖瞬间,更会捕捉渔鼓戏在现代社会里的碰撞与融合,用最本真的故事戳中观众的心。

“我们三人各司其职,又相互配合。”秦一书介绍,自己主要是凭行业积淀,为影片把控艺术方向。而编剧韩文乐则从叙事逻辑与内容深度上为影片赋能,三人携手组成的创作团队,力求以专业的影像力量,为渔鼓戏这一非遗项目“立传”,让更多人读懂其背后的文化内涵。

文化意义

让非遗“活”在影像里,助力文化振兴

“渔鼓戏哪儿只是段沉淀的老历史啊,它是活生生的、还在生长的文化!”聊起拍这部片子的初衷,王梓艺语气里满是热忱。她坦言,就是想借着电影这个大众都爱接受的媒介,打破地域和圈层的隔阂,让更多人真的懂渔鼓戏、关心非遗传承这事儿。“我们不只想讲它的‘过去’,更想让大家看见它‘现在’的生命力——看传承人怎么带着它跟现代社会对话,怎么跟年轻观众玩到一块儿去。”

这部影片的创作,不仅为渔鼓戏搭建了一个走向大众的“传播桥梁”,推动其从“小众欣赏”迈向“大众传播”,更将以渔鼓戏为切入点,助力日照乡村文化振兴——通过挖掘地方非遗文化的价值,唤醒乡村文化活力,让非遗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、乡村与城市的文化纽带。

据悉,《渔鼓戏》计划于2025年底完成全部制作,后续将通过院线放映、各类电影节展映及新媒体平台传播等多种渠道与观众见面,届时,观众将通过大银幕,近距离感受这门古老戏曲的独特魅力与新生力量。(来源:日照新闻网)

速豹新闻网·日照频道热线:0633-8233110

速豹新闻网·山东商报编辑:田延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