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日照频道>内容详情

让石头“说话”!莒县匠人董茂兆坚守15年 一方浮来砚载着莒文化走向世界

2025-11-10 10:31:2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
打印

浮来砚,作为鲁砚的重要分支,曾因苏东坡作铭、万历年间成贡品而闻名,却一度濒临失传。在莒县刘官庄镇小河北村,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董茂兆用 15 年时间与石头 “对话”,不仅让这门古老技艺重焕生机,更让莒文化借着一方方砚台,走向更广阔的天地。

走进董茂兆的院子,大大小小的砚料石堆出了一片“石头天地”。他正俯身对着一块石料忙碌:先顺着石材天然形状打磨粗加工,再握起自制工具,循着草稿细细凿、刻、刮、磨,随着石屑落下,一方银杏树造型的浮来砚,渐渐显露出精巧雏形。他手下的浮来砚,每一方都依石材特质专属构思,而这背后离不开扎实的绘画功底支撑。

莒县刘官庄镇制砚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董茂兆介绍:“比如刻一根竹子,你绘画功底要在这,你画出来用刀子刻出来,(前期构思)就和书画家画的没区别,你要没这个功底,那你就别有做砚台的打算。”

莒县浮来砚受历史变迁影响,这门技艺一度失传,浮来砚也成了收藏界的稀品。为不让手艺断代,董茂兆默默坚守,他在创作中融入莒文化:以浮来山古银杏、莒国古城风貌为灵感,让每一方砚台都成为 “文化载体”,诉说着莒县的故事。

董茂兆表示:“我用锉刀做出咱莒县的这些风景来,制作出这些书来,制作出这些书来,才对得起我这个传承人的手艺。”

15年时光,董茂兆用坚持与热爱,让古老的浮来砚重焕生机。如今,他的砚台不仅走进了更多收藏者的视野,更让莒文化借着这方方石材,走出了小山村,走向世界。在生活快节奏的当下,正是这样的非遗守护者,才能让传统技艺传承至今。(来源:闪电新闻)

速豹新闻网·日照频道热线0633-8233110

速豹新闻网·山东商报编辑:田延士